close

WTDS-cover-380What the Dog Saw, 2009

從老桌機硬碟裡找到一篇我對葛拉威爾《大開眼界》這本書的奇想,是之前在雅虎奇摩部落格潑過,而沒有移植過來的文章,既然出土了,特將修訂版隆重遷植於此。

原名是 "What the Dog Saw" (另有一行小小的主題補完 "and other adventures"), 是 紐約客雜誌 專欄作者 Malcolm Gladwell 在 2009 年10月20日出版的專欄文選。

狗眼看到啥300

"What the Dog Saw", 字面上大約就是「狗看到了啥」的意思。 結果台版書名變成了一個文不對題的「大開眼界」, 還怕人不懂, 再硬生生長出一個台籍副題「葛拉威爾的奇想」。

一旦看過主題文章「狗眼看人」,就會發現其實葛氏講的是 "How the dog see", 講的是狗怎麼看人。 

台灣文化的特性, 有一樁就是經常把進口的文化財, 捨原名不用, 而另外取個本土出版/發行單位「自認為好賣」的標題。 通常這樣的行為可以諒解為純粹是為了促銷。 但是經常性的動作多了以後, 就隱隱看到了一些文化人的傲慢, 似乎他們這樣做是出之於認為一般視聽消費者的水平不足以體會作品原名, 所以操作者想要另外為產品取一個更商業化的通俗名字。 於是, 就在不見得清楚且不尊重作者與出版/發行商原始創意的情況下, 恣意發揮起台灣創意了。

像是之前我談過的一本書, 原名是 "The Pleasures and Sorrows of Work", 台版書名變成了「工作!工作!」, 還硬是添了一個副題「影響我們生命的重要風景」。

這種情況在電影業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 現在台灣的電影街上, 已經難得找到幾部忠實於原名的電影了。 香港在這方面跟台灣不相上下, 也是歷史悠久。

很多搞笑文章, 把中港台三地的電影片名拿來對照並取笑翻譯的水平; 這裡我沒意思要湊熱鬧。 其實這些現象跟翻譯的水平無關, 而是命名的水平問題。

ghost_jp-300 "Ghost" 日版海報

1990年, 有一部美國電影,原名是 "Ghost" (鬼魂), 台灣片商另行賜名《第六感生死戀》, 日本人則採用片假名 "ゴースト" 拼出英文原音。 結果日本票房大賣到不行 (28億円, 該年僅次於 "Die Hard 2" 終極警探2), 女主角黛咪摩爾 Demi Moore 照樣成為偶像, 片中主題曲採用的一首 1955年老歌 "Unchained Melody" (奔放的旋律) 的 The Righteous Brothers 1965年 cover 版 (該年全美排行第4), 也仍舊又被炒紅, 再度賣翻一輪。

Righteous-best-240 Righteous-Unchained-240 The Righteous Brothers 1965年 cover 版與 1990 配合電影發行的這張 CD 單曲, 聽起來明顯的不是同一個版本

Diehard2-300 "Die Hard 2" 日版海報

"Die Hard 2" 的日本片名也是假名拼音, 既沒有「終極」, 也沒有「警探」, 不知道在日本為何能賣到票房第一?
那麼, "Ghost" 在台灣的大賣座, 仍然是因為它名叫「第六感生死戀」的緣故嗎?

Shrek_movie_poster-200  van_helsing_200

《史瑞克》(Shrek) 在台灣保住了片名尊嚴,沒有變成「大綠妖勇救雙面公主」之類的,以極高的觀眾接受度寫下了前兩集的成功票房。《凡赫辛》(Van Helsing) 也賣得很好,沒有被取個更通俗的片名。

可見有沒有另外取一個業者自認好賣的名字, 不是重點; 重點是業者對於以自身的企畫力運作於本國的消費者市場, 有沒有信心。

IMAG0394-colored-cut1800-449 Blink, 2005 Blink-240

同樣是 葛拉威爾 所著, 2005年初的 "Blink" 一書, 台版叫做《決斷二秒間》(那是我讀他的第一本書) , 這書名也活脫脫成了一部懸疑緊張動作電影片名。 更有趣的,人家是有正式副題的: "The Power of Thinking Without Thinking", 一望即知原作者賦予這個副題以「為 "Blink" 點題」的重任, 結果它卻從台版封面上消失了 - 成了一本沒有副題的書。

我覺得現今出版界的人, 思考行為決策模式都很接近, 比起前些年出版人的創意差異化的多采多姿, 現在的同業之操作變得公式化, 顯得既乏味又乾枯, 倒像是同一個地方訓練出來似的; 會是這個市場太小了的緣故嗎? 還是說現在台灣的出版人, 如同 Beatles 製作人 George Martin 提到音樂工作者時說的一樣:「也許是太聰明了」?

因為太聰明了, 所以有副題的書沒有副題了, 而沒有副題的書卻長了副題出來。 是不是這樣子?
這種公式化的例子,就拿取台版書名來說好了, 我找一類來舉例說明:

公式: 在 [某處] [動詞] 的 [數量] [名詞/代名詞]
套用:「在地獄遇見的八隻鬼」
公式: [時間] [數量] [時空位置] 的 [名詞/代名詞]
套用:「最初7篇禮拜天的作業」, 「紀元前九大尼羅河左岸木乃伊作坊」
公式: [時間] 就 [如何作] 的 [數量] [  名詞/代名詞]
套用:「18歲之前就應該忘掉的36個不爽事件」

這類套公式的實例只要到書店去逛逛就會看到很多,而且還有複合式的代入應用。可見這些年來多少出版社的大小老闆們一直在把新書取這類的名字,發揚光大,且樂此不疲。

現在台灣新聞界的類似症狀也如同癌一般的擴散開來, 過去百家爭鳴各具風格的時代已經消逝, 現在一大早起來打開電視與報紙, 它們的八卦性題材、圖片與所下的標題, 其彼此相似之程度, 使人們雖然是醒來了卻以為仍陷在一個 Kuso版的 1984老大哥 所宰制下的惡夢中, 所有媒體的新聞編輯台都被制約了, 都活像是由某一媒體系統訓練出來作同步報導一般。

回到《大開眼界》這本書。如果一定要弄個甚麼「大開XX」的話,不如用「大開心眼」。 因為 葛氏 的論述都是圍繞在「心智」 (mind) 上。 至於「葛拉威爾的奇想」這句話,恐怕是一位沒有正式讀過這本書的人的點子。因為稍微瞭解 葛拉威爾 的讀者,很可能都知道 葛氏 的思維,並不是用「奇想」的。 他的論述風格也不是用奇想的。 從他 "Blink" 一書以來的脈絡來看, 他的中心思維其實是在「解讀訊息/正確認知」這個議題上面, 而不是「決斷力」上面。 他要推銷一個想法給你, 他會像寫論文一樣的收集技術與數據資料, 然後理性而平靜的將論述附帶例子的資料擺到你面前; 通常給出的訊息, 就是讓我們讀者自覺到我們心智的認知習慣可能是 不全的、偏頗的、懶惰的、局部的... 然後讀者就能認知到 葛氏 提交的認知態度與方法非常可能改善讀者自己的一生。

事實上,如果涉獵過過「語意學」(Semantics) 的人,就會發現 葛拉威爾 是在用與 語意學 類同的 理論與實際, 輔以論理學 (邏輯), 提出獨特的 認知導正技法。尤其著重在改善「發送者訊息的精準性 與 接收者 解讀訊息的正確再生能力」方面。

如上所述,這書裡面沒有甚麼 大開眼界 的成分, 或是 奇想 的成分。 我說不如用「大開心眼」, 因為葛氏想要藉著他的著作提供給你的是「心智」的升級, 而不是對 生活中習見風景 的感性另類導覽, 那比較像是 艾倫‧狄波頓 的工作。

同時,我也對那些把這本書當作是商務雞湯書籍, 或是僅瀏覽 第一單元 幾眼就當作是 個人成功學案例 而將本書買回家的讀者們, 寄予深刻的同情; 因為這些讀者已經出現了 解讀訊息認知錯誤 的症狀了。

在台灣讀書真難, 你會因為業者太聰明的包裝, 而錯過一本好書; 也會因為同樣的原因, 錯買一本二三流的書回家去後悔。

 

v1.0 2010/09/29
v1.11 by Autusumm 秋草夏人 於 "凡那比" 颱風來襲之夜


v1.2 by Autusumm 秋草夏人 2015/01/2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草夏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