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his stdnosubq99-500.jpg

這是 克麗斯丁娜, 這裡是她的世界, 也是她僅有的世界。這幅 懷斯 的作品 以他獨特的取鏡與佈局,再現了他獨特的世界觀, 感動了世上無數的多感心靈。到了2013年,這張作品再度以 懷斯 始料未及的方式,感動了另一個世代板塊中的人口,它藉由電影藝術的呈現而突破了畫廊、畫冊、網路,而在全世界幾萬個電影院中,每日好幾場次向年輕的觀眾們展現了人類在末世時對大地草原與寧靜平凡生活的最後嚮往。

之前 po 此文的時候,只是想把這張曾經深深觸擊我內心的畫作,用自己的角度來發抒,若能得更多識者,豈不是更美?

po 文後兩年 (距在 Yahoo blog 初 po 整三年) 之後,居然在科幻片《遺落戰境》(Oblivion, 2013) 中的場景看到這幅畫。異樣的感受,又再度從心底飛揚起來。

Oblivion 2013 poster遺落戰境》Oblivion 電影海報

"Oblivion" 除了「遺忘」,還有「湮沒」或「湮滅」的意思,照例,片商的翻譯又再度故作驚悚地文不對題。

編劇兼導演 科辛斯基 (Joseph Kosinski) 的創意與表現技法,我不太滿意,但仍滿喜歡這部電影。世界毀了之後的老梗,本來就相當不容易說得好故事,科辛斯基 能夠用他劇本的構想策動這麼多資源投入,這樣的成果如此已屬難得。

之前這張畫出現在科幻作品裡,還是在 1968 年的經典巨作 Arthur C. Clarke 亞瑟.克拉克 的 "2001: A Space Odyssey",台譯《2001年太空漫遊》,在第44章「接待」裡,主角大衛乘坐圓形小太空艙歷經狂亂炫目的時空旅行之後,最後不可思議地停在一個優雅的飯店套房裡,牆上掛著兩幅畫,一面牆上是梵谷的作品,另一面牆上就是懷斯的這幅克麗斯丁娜的世界。美國導演 Stanley Kubrick 史丹利.庫伯利克 在實際拍攝這部史詩電影時,看來是用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幾張作品替代了小說裡的兩張名作;(電影名師 Howard Suber 在 "The Power of Film" 書中「視點」篇中有這樣的說法:「在編劇亞瑟.克拉克的腳本中,關於這一幕有較多著墨,但庫伯力克只是簡單帶過。」)這事距今已經 45年。(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看一下我的這一篇《林懷民《蟬》與 Beatles》,其中有談到這部片子。:)

it-reminds-me-of-home-602
"It reminds of home." 「它教我想家。」她說。

《遺落戰境》裡,與一手遮天的惡勢力抗衡的真人地下軍,認真地收集保存著人類文明的遺產,在諸多繪畫作品中,懷斯的這幅原作也在其中,可見珍藏此畫的紐約現代美術館在劇中已經不幸埋藏在餘燼之下。

回到這張畫的主題。

Andrew Wyeth w149.jpg安得魯‧懷斯 (Andrew Wyeth), 這位美國當代的寫實主義繪畫巨匠,生於 1917 年 7月12日, 在人間享壽 92 年之後壽終正寢與世長辭, 卒於 2009 年 1月 16日,生與死,都在故鄉 Chadds Ford, Pennsylvania.

懷斯在所有的畫家裡,是極為長壽的一位。終其一生我們得以從畫家的萌發成長看到瓜熟蒂落,等於從幕啟看完全本直到幕落;如此幸運的藝術家想來必然不多,活得夠久,活得安定,畫的夠長,畫得夠多,要說的話都已說完,了無遺憾。

 

懷斯在青年時期就得到了文明的肯定,生前就獲得了隨之而來的名利、榮耀與財富。相較於去年 (2010) 才在台北展出的 梵谷 (Vincent van Gogh), 作為一位畫家的命運還真是天差地別。

懷斯留給這個文明大量的繪畫作品。其中之一,就是這幅成於 1948 年的《克麗斯丁娜的世界》(Christina's world). (或譯克莉絲蒂娜/汀娜 等等)

我第一次看到這幅畫時,那種少年的生命悸動與心靈的顫抖,那種合併了毛髮悚立、頭皮發麻的生理反應,到今天仍難以忘懷。

不想說怎麼去賞析這幅畫,你只需要凝視著,看進去,看進去,時間夠長,就會吹到草原上的風,嗅到麥田的氣息,曬到和煦的陽光,置身於那曠野的空寂,感受到地平線上農舍的遙遠... 

以前覺得有趣的事情:在我的兩本 懷斯 (或譯 魏斯) 的書上,這幅作品呈現的感覺差別很大。圖片印的不一樣,是常見的事,雖然覺納悶,但還不至於非要弄得水落石出不可。

在底下是網路上信手搜尋到的 《克麗斯丁娜的世界》的圖片,很明顯的,可以看到色相、明度、彩度、對比都不一樣。

Christina colors stdnosubq96-500.jpg  

自從涉獵各國內外畫冊開始,我就發現在精美印刷的領域,也有極為類似的現象。即使是同一幅原始圖片,也將因為圖片的來源、照相、分色製版、油墨與紙張的差異,印刷出來的成品結果是粗細、濃淡、深淺都不一樣。

所以有時後不必要太執著,就算到美術館看原作又如何?還是可能看到替身的複製作品。以我在綜合廣告代理業的製作印刷處理客戶的經驗,學到了東方黃種人與西方歐洲人對色彩感受是不同的,因為眼睛虹彩的顏色不同,客戶喜好就不同。這也是為何東西方會衍生出迥異的色彩文化的原因。後來我曾工作過的電腦電視卡盒公司,就一直沒能關注到這一點。

所以,色彩的真相存在嗎?即使此時你跟另外一位訪客都在看這一頁,你們看到的還是會不一樣,因為你們電腦視訊的「色彩調校」(color adjustment)與 繪圖卡 (video card) 的 GAMMA 值與 監視器的 亮度對比 都不一樣。那用印表機印出來看吧?色彩也會因為系統的「色彩管裡」(color management) 與 各廠牌印表機與墨水匣而有不同。

這就是「克麗斯丁娜的世界 之 再現色彩學」了。我用這種 "再現色彩學" 來揭露現代文明的 視覺傳達 與 媒體再現 技術的尷尬。到各大賣場去看看吧,一排排知名品牌的各家電視機,看起來有多麼「微妙」的不同,各品牌大辣辣的吹噓其設計與晶片功能是如何的強過同業競爭產品。拿同一捲彩色負片 (或同一塊相片記憶卡) 到不同的相片沖印店,你就會得到色彩、像素品質都不一的照片。都已經21世紀了,世人對這種印刷、數位電子等視覺傳達再現的科技技法還是多麼的沒辦法,而消費者們對商人作為的忍耐力居然這麼高強 (或麻木)。

那麼,上面的圖片中那一幅最接近真實呢?我也不知道,但如以上圖一,我採用第一幅,因為它是收藏此畫的紐約 MoMA (現代美術館,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創建於1929) 貼出的,只好假定它最接近於原畫了。

安得魯‧懷斯及其作品早已經是顯學,因此不需要我再錦上添花製造網路垃圾。

底下附上 YouTube links. 有興趣的人可以在網路上找到非常多資料。

本來有個作品集影片附在這裡,但我發現 YouTube 說那影片已經被原po 者移除了,所以請各位自行到 YouTube 找,還有很多作品。

‧懷斯談話文獻:

 

v1.0 2010/04/05 02:52 


文章:克麗斯丁娜的世界 之 再現色彩學
網址:http://tangcreations.pixnet.net/blog/post/55223618/
v1.41 by Autusumm 秋草夏人
(引用請先告知並不得刪改出處)



※下排最右篇有可能並非我的文章,而是站方廣告。

arrow
arrow

    秋草夏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